零部件强,则汽车产业强。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零部件已成为汽车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更是衡量一国汽车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伴随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实力迅速提升,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 成就令人瞩目,背后也有隐忧
零部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但价值链分布仍在低端。2005—201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4116亿元快速增长到37202.8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5%[1]。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可基本满足我国商用车领域配套需求,但在乘用车领域则呈现“两极分化”,中高端部分仍由外资企业占据,中国品牌企业处于中低端。与之相对应,中国品牌骨干零部件企业平均利润率在6%—8%,相比外资企业14%左右的利润率水平仍然偏低。
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关键核心技术掌控仍有不足。近年来,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改进能力和研发项目组织能力均有较大提高;硬件水平及投入也不断升级,仅2014年一年就有40家零部件企业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定,83家上市零部件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88%,高于整车企业的1.99%,其中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国际领先零部件水平)的有17家[2]。但也应看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突破需要漫长积累与悉心培育,目前我国掌握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中,具有外资背景的仍占75%以上,拥有全球发明专利数量前20名的零部件企业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我国零部件企业创新能力的差距。
产业布局基本形成,逐步向中西部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转移。与我国整车产能分布相适应,零部件领域逐步形成长三角、中部、珠三角、京津冀、西南和东北六大零部件集群,占据全行业产值的80%,其中长三角集群(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零部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达到27.8%,是我国最大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当前,随着模块化生产、集成化供货特点的日益显著,零部件产业开始向一些具备电子、机械等产业优势、又在大型车企配套半径内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近三年全省80余个重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化项目中,投资主体来自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天津市等东部地区的达62.8%,承接产业转移的趋势显著。
外资化趋势凸显,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仍需努力。当前,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趋势日益显著,这就为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外资零部件企业抢占中国市场创造了条件,在华合资及本土整车企业均大量采购外资零部件企业产品,据统计,美系整车企业100%购买外资企业背景产品、而这一比例在德系和日系汽车制造商处也达到了88.9%和89.5%,中国品牌整车企业达到了52.8%[2]。通过对在华外资零部件企业供货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汽车电子类产品达到36%居首位,供货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领域。另外,他们还注重中国现地开发,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超过200家,承担“中国需求的现地化开发”、“基础性和前瞻性技术研究”任务。应该说,外资零部件企业大举布局中国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既利于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也对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构成冲击,广大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唯有自强,才能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有所作为。
2. 发展方向明确,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中国市场2025年新车销量将达到3600万辆以上,甚至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生产规模上限在5000万辆,其中国内市场销售4000万辆、海外市场销售1000万辆。但无论市场极值将达多少,整车市场快速发展都将带动零部件企业为整车企业配套和售后市场配套同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产业增速保持在5%—10%。
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预计未来五年,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带动下,汽车零部件的行业平均利润率将超过8%,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3个百分点,将有效带动零部件行业利润率的整体提升。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具有较高的利润与知识产权壁垒,在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可满足整车企业及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零部件与整车企业协作更加紧密。零部件企业依靠其在专业领域的过硬实力谋求发展,将与整车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整零协同开发产品将常态化,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关系将更加平等,零部件企业的同步开发、超前开发也助推整车企业技术进步,在汽车产业向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迈进的今天就更是如此。
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实力显著提升。在部分关键零部件领域,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先进技术将实现产业化,技术落后的现状逐步改变。另外,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实力的迅速提升,也将带动中国品牌整车走强,目前中国品牌乘用车新车质量PP100已从2003年的469项降低到2016年的112项,这其中零部件体系整体提升对整车质量进步的贡献功不可没。
传统零部件加快应用更多节能环保技术。按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500万辆估算,要达到我国2020年燃料消耗量目标,传统汽车能效提高至少要贡献75%。在可预见的未来,高性能燃油发动机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是达到燃油限值要求的关键技术领域;轻量化零部件有望被更多使用,包括轻质材料的应用、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先进的结构优化或设计方法、推进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的应用。同时“底盘平台、模块化、系统构架技术”实现了整车产品的跨平台模块化架构,跨级别多车型共享有利于企业自主研发的开展、降低制造和研发成本,零部件也将顺应趋势,传统零部件产品研发、制造的平台化、模块化将更加显著。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将加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今后时期的主基调,也决定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发展的格局和方向。动力电池方面,寻求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是必然趋势,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等高比能量电池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近期将以开发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提升安全性、一致性和寿命等关键技术,而中长期将在电池提升能量密度、大幅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实现新体系动力电池规模化应用。驱动电机方面,永磁化、数字化、集成化将成为发展趋势,其中,电机永磁化符合电机驱动系统高效率的需要,中国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使得电机永磁化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电机数字化包括驱动控制的数字化、驱动到数控系统接口的数字化,还包括测量单元数字化;而集成化则包括机电集成和电力电子集成两个方面。电机控制器方面,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轻量化将是发展方向。
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将在关键领域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趋势之一,其相关零部件将围绕环境感知系统、高精度定位导航、高精度地图、车载互联终端、集成控制等领域攻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从应用角度,近期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仍处在以研发ADAS零部件系统为重点的阶段,网联化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应用并不多,随着5G通信和LTE-V技术的普及,网联化技术将逐步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集成发展角度,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提高,相关零部件集成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目前全球主流技术方向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的联合与集成,以及数个 ADAS系统之间的集成。从行业融合角度,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万亿级别大市场,其市场容量将容纳众多产业企业竞争,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需要应用很多互联网、通信、卫星导航等其他行业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将是大势所趋。
3. 两点建议
聚焦细分产业领域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汽车产业向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决定了那些能够在上述领域具有领先实力的零部件企业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应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细分产业领域,或自主创新、或并购重组、或依托全新商业模式开展战略合作,聚焦细分领域建立优势地位,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正规化、国际化发展。
瞄准整车企业核心诉求构筑战略合作关系。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企业核心能力的诉求,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技术研发能力”、“成本改善能力”、“供货能力”和“具有共同愿景和价值观”,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深入分析整车企业发展战略,寻求发展的结合点和互补之处,积极与之构建战略合作关系,构筑差异化竞争优惠,真正与整车企业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
今年4月颁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将实现“全产业链安全可控”作为零部件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提出“到2020年,形成若干家超过1000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到2025年,形成若干家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此我要说,整车与零部件,相伴相生、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我国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之时,必将是我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自立于世界汽车之林之际,发展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吧!